#人文游
#赏枫
#自然奇观
#摄影
#美食
第一次听到“定西”这个城市的名字还是在一位民谣歌手的曲目列表中,歌词中满富民谣气息,节奏坚定就像西北汉子的目光。但我却未能从字里行间寻得关于这个叫做定西的城市的种种,于是,这个位于中国大西北的城市就让我一下子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关于定西,我向来知之甚少,除了早年间知晓的贫困和荒芜外唯一的印象就是这里盛产土豆了。而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才猛然发现,印象里贫瘠荒芜的定西竟藏有如此之多的美景美地美食,摇身一变成了广大游客出行的首选之地。
娟秀瑰丽的遮阳山、贵清山远区别于大漠戈壁黄土高原的苍茫,威严屹立的威远楼不输给任何历经千百年的古建筑,李姓氏文化祖堂--李家龙宫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令人垂涎欲滴的陇西美食绝对是甘肃舌尖上的担当,饮浴效果俱佳有着“陇上神泉”之称的通渭温泉给这个城市的人们带来了别样的享受,新鲜的水果、有机的蔬菜,这里的花卉业值得一来再来。
九月之后,在整个西北大地尽是苍茫与荒芜之时,她却彰显出了独特的身姿,在这个稍显冷峻的节点上,给灰茫茫的大地点上了那么一些温暖的色调。遮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境内,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攀岩基地主要景区之一,因“日出而为山所蔽”得名,地处秦岭西端与岷山交汇地带,海拔高度在2200米至2800米之间。与青藏、云贵高原等地的山川不同的是,基础海拔与顶峰海拔存在较大的落差值,临山脚下驻足欣赏时,相比于那些更加高耸的雪山来说,其实要更加的直观和震撼。
于遮阳山内,无需过多繁复,仅是同自然的对话,就能让人领悟些许,若非如此,怎能引诸多殊胜一访遮阳,更有太极始祖张三丰在此羽化登仙的美丽传说?
诺大的遮阳山以其自然景观的类别和纵横其间的峡谷川流被人为的分为了西溪、东溪和夷门山三个部分组成。西溪由金家沟和若干贫峡组成,全长7.5公里,为全山的旅游精华所在。境内主要有临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题诗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锡庆寺、哈蟆石等历史胜迹和风景50余处,可谓千山万水皆入画,十丈百里不同天。游走于石级山路之上,时而沐浴秋日的暖意,时而穿梭于荫翳处袭来的阵阵凉风。目光所及之处遍是层林尽染,一手之边湍急的涧水回映在两侧峡谷之间发出了呼啸的声响,但姿态依旧是那么温婉细柔。
于遮阳山内,无需过多繁复,仅是同自然的对话,就能让人领悟些许,若非如此,怎能引诸多殊胜一访遮阳,更有太极始祖张三丰在此羽化登仙的美丽传说?
我也曾到访过诸多名山大川,但当我漫步于遮阳山间时,一旁的流泉飞瀑甚是让我感受到了水的力量。我想,当年张三丰也一定被这里自然和谐的平衡状态所吸引,才有了三丰羽化遮阳山的故事。相传,明代著名道士、武当山疲乏教瑟道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失踪”以后,云游至“小崆峒”遮阳山,在此专心修道,亦传播佛道合一的教义思想,最后跃入龙潭,或曰在山内玉笋峰羽化成仙。虽然这一说法尚待考证,但置身于此山之中,从大观觉察,再从细致出发,总是会有那么三三两两的痕迹让我们对这些优美的传说略探一二。
遮阳山有其雄壮的风采,也有着朴素的品格。遮阳山豪情万丈,也俊秀千里。遮阳山是奇险的、逶迤的、平坦的、突兀的、温柔的也是呼啸的。纵览山景,时而如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进十步,连绵不绝,进百步,千纵万壑,这是一座让人一眼就爱上的山,这是一座生在黄土高原之上而又独秀一隅的大山。
如果说遮阳山是雄壮而朴素的,那么贵清山就是俊秀淑毓的。雨后清晨,顺势盘山而上,原本雾气缭绕的道路竟渐渐晴朗了起来,原来,早已登临云海之上。举目眺望,连绵不绝的山峦掩映在云海雾波之间,梯田人家和袅袅炊烟点缀其中,俨然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作。
田园牧野,乡间小梦,春来拾一把小花,夏至俘一袭凉风,秋到听一阵叶落,冬往踏一印皑雪。对这里的人来说,平淡无奇的寒来暑往,也许会是每一个久居城市的现代人所梦寐以求的生活吧。前行登顶,昔闻有飞虹凌绝于贵清山万丈之巅,而今亲览,断涧仙桥实乃巧夺天工,震人心魄。在一山之间陡然出现一条巨大的裂缝,这裂缝将山体一分为二,而这断涧仙桥就飞架于此。
相传,断涧仙桥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由贵清山开山鼻祖铁牛禅师筹划建造, 它横跨在千仞深涧之上,惊险绝伦,真可谓“两岸惊绝涧,千尺跨飞虹”。经历了近500年的栉风沐雨,18次的重修翻建,但仍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怎样修成仙桥,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贵清山古迹丰富。建于明隆庆年间的古刹寺院五百年香火经久不衰农历四月八浴佛庙会,香客游人日达数千。造型别致的雪壑禅院,佛界钟声空灵久远。巧夺天工的断涧仙桥,飞虹凌空、意境超然。铁牛禅师坐化灵岩古洞,姜维上马石古今流传,清道光年间漳县籍河南巡抚王宪“贵清十景”诗传颂至今。
沿途返回途径岔路口,便是向贵清山另外一部分的走向了。若说贵清山顶峰是欣赏云山雾海的绝佳之处,那么贵清峡就是观山望崖的首选之地。
要说贵清山,我认为名气雄起山峰,但灵气则聚在峡内,十里贵清峡谷犹如十里画廊,四季分明的景观几时到来都可享受到移步异景,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从贵清峡口到落地飞栈有8公里的路程,步行大概需要3个小时,沿着贵清峡顺流而上,可以欣赏到投石问路、云崖飞瀑、姜维上马石、神笔峰、倒挂莲台等景观。
而这其中当属云崖飞瀑最为壮观,即便是在秋季枯水期,仍可观垂直落差达120米的壮丽画面,决可堪称为西北第一高瀑。此时枯水时节细流飞洒、似云似雾,仍可闻澎湃激昂的水声滔滔不绝于耳,彼时丰水季节只见其轰然落地、气势恢宏,游人无不掩耳,生怕震耳欲聋。正是“瀑飞百米如云烟,萦绕苍松翠柏间”的真实写照。
常言道山本无言,然在我看并非无声。那倾柱直下的冲霄飞瀑,犹似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涓涓而过的涧水,仿若抚琴轻吟的娇声细语,那叮咚作响的小涌泉水,则是百灵般的歌喉一展,那震人心魄的松涛,便是林木对狂虐的西北风之回应,不小心抖落在山崖的清脆滴嗒,想必定是山对流逝岁月的惦念。
行在峡谷间的林荫小路上,满眼的秋意盎然,举头探望,两侧的山峰如尖刀般屹立,直奔云霄。这千砌万筑的大山中,最朴素的便是石头,而石头从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总和。世人爱山,却爱的不同,爱着奇石怪林,爱着山间小溪,爱着晚风阵阵,爱着叶落无声,想的是总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这宝山便绝不会辜负你,令你空回。
十里画廊中的秋色是此行中最为浪漫的一隅,人们喜好着秋天,或因她宜人的天气,或因她绚丽的多彩,或因她硕果的丰收。其实,人们更多的是喜爱她的状态,那是生命轮回之中必然经历的一瞬间,那是眼瞧着一个个细小的生命渐渐凋零卻异常美丽的过程。忽然的,一阵大风吹起,千百万片红的或黄的叶子就沙沙的离开了树枝,在风中轻巧的旋转着,划过一道道悠然的弧线,最后静静地铺落成一地的金滩。风又经过树林,再接着就马不停蹄地向着天空赶去了,如出一辙的,那叶子便晃晃悠悠地飘落了下来,成了金滩上新的一片。
遗憾并未尽览贵清山,以管窥豹。但即便如此仍可感贵清山之极大美。她拥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九寨之美,更是“丝绸之路”东南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贵清山,以坚石为骨,以黄土为肉,以林木或山雪为帽,因其孕育生命,畜增川流,生养林木,包罗生灵,所以称之为博大;因其能照拂四隅,洞悉万物的奥义,经抵岁月的变迁,所以称之为巍峨。因其不为雪露增其高,不为风雨损其容,所以称之为永恒。
永恒的不止是山中之石,更有这镇守一方的豪情壮志。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是陇上著名古建筑,它巍峨壮丽,气魄非凡,屹立于陇西县城什字中心。因其年代久远和构造精妙,成为陇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皇佑四年,出于加强武备,韩琦在城东一里处建一楼,起名威远楼,是威震远方之意。到了元初,汪世显父子扩建城桓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公元1341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因此俗称鼓楼
明初,因楼木朽败,施工重记建。首先砌一巨型砖墩台基,台基之上架木构筑高楼,其外观更加雄伟,故改名为雄镇楼。清康熙55年加以扩建,改修为砖基三层木构楼,成为现今模样。并将错就错1102年所铸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俗明钟鼓楼。威远楼至今有900多年历史,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该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前后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整座三层四面,飞檐如翼,雄伟壮丽。1958年以来,陇西县政府组织人力多次对威远楼维修,雕梁画栋,丹青彩绘,焕然一新,为陇西一雄伟建筑。逢年过节,游客可登楼远眺,鸟瞰县城全貌。威远楼为省级保护文物。
与鼓楼同时修建的四大城门,东有永安门,南有武安门,西有静安门,北有清安门。层楼角楼均已毁,惟独威远楼雄踞县城中心。此楼通高26米,台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负撑栋柱24根,四角檐牙高啄,瓦缝参差,檐下斗拱102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脊套兽,栩栩如生,为陇西一雄伟建筑。
威远楼三层均四面飞檐,朵朵斗拱支撑梁头、枋头、外檐出檐的重量,102朵斗拱将楼装饰得富丽堂皇,光彩照人。形象独特的曲线层顶,巨大的体积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该建筑美丽的一处,正脊、垂脊、戗脊构成歇山式的大屋顶,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加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正脊两鸱吻昂首高蹲,房脊雕花栩栩如生,脊中间饰一塔瓶,瓶高2米,垂脊飞龙走兽俯视着正四方,戗脊套兽为仙鹤、狮、马、猴,飞檐翘角呈翼然之势,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鸟翼般展开的曲线,翼角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
一说清道光十六年(1836),地方官绅要把重达4吨的铜钟移到楼上,但由于楼基高10多米,谁都束手无策,一衣衫褴的老农夫在一旁冷笑。郡守见状便问老农莫非有什么好法子。老农不冷不热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还会有什么好法子。郡守闻言,恍然大悟,急令人运土堆积,大铜钟沿着土坡缓缓运到了楼上。此钟现还悬挂于威远楼上,为国家一级文物。
你在鼓楼上,我在龙宫的红墙边
摆过了万寿街的后巷
闻见了长安路上的槐花
巩昌的山河啊
步行街上的酿皮子
文峰的火车没有了鼻翼上的黑烟
一路穿过了胡杨林只带走了几片秋色
我在飞檐下,你在城砖上,我问了一句,威远楼的鸑鷟,
你告诉了我东关的马回回
百年保昌下的白眉
点了一包沉甸甸的烟草说
娃娃
那就叫做故乡
俗语说,陇西有座威远楼,半截戳到天里头。当站在威远楼之上,便将整座城都收在了眼底。陇西的古建筑和人文堪称一绝,距离威远楼仅1.5公里的李家龙宫正是陇西较具代表性的文化历史瑰宝。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
九龙殿又称李世民殿。原唐建李家龙宫的屋脊上共安放着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群龙聚首,气象万千,代表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九龙殿的屋脊上前前后后共安放了九条雕龙,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主脊上有五条龙,正中是龙体九曲的一条盘龙,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余的四条“游龙”,意为“龙游四海,四海升平”;两坡屋脊上有四条“飞龙”,取意“龙行天下,国泰民安”。九条龙和中间主脊上的五条龙即是“九五至尊”之意。也就是这座殿内供奉的一定是位皇帝——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殿屋脊正中为子牙楼,关于子牙楼的说法,在《封神榜》一书最后的结局中有记录:传说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每一位神各得其位,当把所有的神位都封完以后,他发现自己却没有了神位,即便如此,他有管众神的神鞭,所以姜子牙一下子跳到殿顶,被称为“塑塔神”,也就是在房子上塑塔位,是神上之神,是管理众神的神仙。其门上有幅楹联:“师兄莫要心寒,苦心万古流传”,背面同样有一幅楹联:“三星旺北斗,十星造祚功”。两边分别是凤踩牡丹、龙戏莲花、龙凤呈祥,再两边为登天龙和游龙,登天龙的爪子朝上,是等级最高的龙。
这座渭河边的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和渭河水一样,延绵不绝。陇西李氏文化,是其中一朵最为璀璨的浪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同样造就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饮食文化,陇西的美食可谓甘肃境内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小吃了。说是小吃,但因西北好爽的性格,每一份都如同主食一般分量极大。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锅内旋涡,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功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陇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麦、青稞、小麦不同原料制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选而食。甜醅经发酵而成。将莜麦,青稞或小麦用清水喷湿,待半个时辰,手摸均匀潮湿,装入编织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锅煮熟,不可过熟,出锅平铺案头,晾温,拌酒粬,装盆,添少量凉开水,用擀面杖在中间戳一圆洞至盆底,用棉织物覆盖,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扑鼻而来,近视之,则圆洞湿润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许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陇西腊肉是著名的地方特产。陇西腊肉风味独特,肥肉晶莹如白玉,肥而不腻,瘦肉红润似桃花,瘦而不柴,咸淡适中,是西北人喜欢的腊制食品。陇西腊肉因质优味美闻名遐迩,故而陇西被誉为"中国腊肉之乡"。历史上由于陇西特殊的建置和商贸环境,历代驻节陇西的朝廷命官、自然带来一些各地的上乘厨师,将天南海北、风格各异的官邸菜、宫廷菜传入陇西,与陇西传统菜式相结合、兼收并蓄,积千百年来的经验,不断创新发展,使巩昌菜式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陇西腊肉系列菜,成为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请宾朋的常规菜肴。
陇西烧鸡粉,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驱寒补身。烧鸡粉颜色翠绿,口感嫩滑,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则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
"一颗印"韭菜包子,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及周边人们的喜爱。"一颗印"韭菜包子,是选早春阳畦里露天生长的头刀韭菜,长约5寸,半为白根,半为青叶,精选洗净后,切成六、七分长的拌馅,另选陇西名优特产--火腿的肥瘦相间、表皮红紫处,切成四四方方印章般大小肉块,即"一颗印"。包时先放入已拌好的韭菜馅,再在中央嵌入"一颗印"腊肉,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因腊肉肥脂和腌制调味在蒸熟过程中自然浸入菜馅,嫩韭的鲜味又渗入腊肉,吃起来香味扑鼻,越嚼越香。作为春令小吃,韭菜不仅有利尿、温补之功,且韭菜与"久财"谐音,含有长久发财之意;加之腊肉还有补亏生气之效,并一颗印与"一颗银"亦为谐音,寓有吉祥进宝之兆,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当地各方人士的惠顾和青睐。
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离不开新鲜健康的食材原料。“创意观光、蔬菜采摘、亲子娱乐、品位美食,你想到的田园休闲生活这里都有。”这就是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巉口古镇的康庄花苑田园综合体了。
与以往的观光采摘园不同,在康庄花苑里,并不觉得是身在一个新兴的人造“景区”内,而是仿若置身在一片立体的、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园区内不仅有传统的瓜果蔬菜,更有独家培育的新兴品种。
无土栽培技术、三角气雾栽培技术、管道栽培技术。。。光是记住这些科学技术的名词就已经令人有点跟不上节奏了,跟别说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植物景观。工作人员别出心裁的将栽种的蔬果以微缩建筑的形式展现出丝绸之路上一个又一个璀璨的明珠。
格式各样的花卉业让人目不暇接,在这其中,我最为喜欢这一叫做“天堂鸟”的品种。它的学名叫做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 Aiton)旅人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茎。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cm,宽10cm。叶片顶端急尖;叶柄细长。花数朵生于总花梗上,下托一佛焰苞;佛焰苞绿色,边紫红,萼片橙黄色,花瓣暗蓝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狭线形,花柱突出,柱头四季常青,叶大姿美,花形奇特,可丛植于院角,用于庭院造景和花坛、花境的点缀。原本产非洲南部,在中国也多是在南方大城市的公园、花圃有栽培,没想到在这大西北也能看到如此胜景。而我也更喜欢它的花语--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永远不要忘记你爱的人在等你。
倘若一番饕餮盛宴后想寻一休闲娱乐的地方,怕是很难想象在这黄土高原上竟然还有天然的温泉吧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称。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温谷水”即温泉,“平襄”即今通渭。明成化年间,温泉是“通渭八景”之一,工部郎中通渭籍诗人王攒就写过《温泉冬涨》:“万整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清朝诗人顾竟成在诗中写道:“和气氤氲沸焰沦,不容霜雪近游人。涧边绿草迎风舞,别是人间二洞春”。清朝道光年间,通渭知县屠旭初在此主持修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并署名写成《温泉志》。他在碑文中说:“地无茂林绿荫交加,山非秀岭层峦红云缭绕。四季温暖,可以熟鸡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成疴”。这就充分说明了通渭温泉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因泉水日夜涌冒,顺山谷自然流失,故温泉被当地人叫“汤地河”。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对温泉的体验和其功效的研究,给予通渭温泉“浴可医治百病,饮能提神美容”
神泉洗浴是享受高档次纯天然保健,使皮肤光亮滑润,强身健体,其机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作用,温度为34—36℃时,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镇静作用,37—39℃时,胃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加快血液循环。42—44℃时强烈发汗,排泄代谢产物,协调组织机能的恢复,吸收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微量元素。
自古以来,通渭人喜好书画,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通渭人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通渭县聚文轩画廊等260多家画廊经营机构,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以书画之乡闻名,县文化馆魏岳嵩、刘铎、何钰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国各种大型展览上展出受到好评。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是外界认识通渭的真实写照。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形成“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独特现象,这种群众性书画热被学术界称为“通渭现象”。
位于通渭县城的悦心国际书画村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画村由书画长廊、悦心美术馆、温泉水世界和园林度假酒店四个子项目组成。该项目是县委县政府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根植于通渭浓厚的耕读文化,依托13000多人的书画创作人员和经纪人,衔接国内著名的书画市场和书画名家,致力于把书画文化、温泉文化和红酒文化有机融合到一起,建设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流会展中心、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和全国知名的书画人才培训基地。
书画村2013年8月投入运营,截止目前,已入驻画廊168家,先后建立名家创作基地和名师工作室30余家,连续承办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和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走进通渭大型电视现场活动、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展、“丝绸之路·翰墨通渭”首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等30余场,前来交流的中书协、中美协书画家1000余人。
悦心国际书画村中经常举办各式画展、书画展等,正巧赶上一场新晋画家优秀书画展,驻足欣赏最为喜欢这一幅来自郭仁海的《晨雾》。
很多画家原来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农民、普通工人或者企事业单位的职员,但出于对书画的热爱,很多人放弃了原本的工作,来到这里潜心写字绘画,不少人已经得到业内的认可,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成为了书画大师。
八千年的甘肃她没有睡着,她的儿子叫做定西也没有流浪。这里瓜果满园,没有你想象的荒凉,请带着你的善良来到他们的故乡。这里蓝天白云,秋天的正午挂着太阳,倒一杯黄河,泼洒在去往定西的路上。

本游记著作权归@Lau Ranger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